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那你了解南宁结婚风俗吗?

新郎西装专卖店在哪里-南宁新郎定制西装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同时也是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南宁市少数民族人口众多,风俗人情多样。风俗是一个地方约定俗成的习惯和礼节,南宁市的结婚习俗是多个民族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南宁的结婚风俗有哪些吧?

1.在结婚当天,新郎要去新娘的家里去迎娶新娘。这个在结婚前都是有规定的时间的,新郎要按照固定的时间也就是吉时去迎娶新娘。当然在新郎后面还要跟随许多的伴郎,帮助新郎能够顺利地迎娶到新娘。新郎到达女方的家门外以后,首先要燃放一挂鞭炮,借此来告知女方的父母,新郎已经在门外了。

2.鞭炮燃放完之后,先由伴郎下来,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布条,挂在女方的门上面,在布袋的边角要放一些花生和大米,寓意吉祥如意。?接着会有一个小孩子托着茶水和毛巾在门外迎接新郎,新郎首先要给这个男孩子一个红包,接着要喝下茶水用毛巾擦擦脸。等到走到大门的时候,这时候要注意了,不能踩在门槛上进门,而要踏过门槛走路,不然会不吉利的。?

3.新郎进门以后并不是立即到新娘的闺房,而是由接送新郎的人领到客厅去。客厅里会坐一些女方的亲戚,这时新郎的伴郎要向客人分发从婚车上带下来的喜糖和糕点,让大家都要沾沾喜气。女方这里会为新郎准备一大碗面条,象征着新娘和新郎婚后生活要长长久久的。

4.新郎接过这碗面条之后,也要给做面条的人一个红包,但是新郎不能把面条吃完,一般是要留一点,这是给女方的父母“留面子”。?等到吃完面条之后,新郎还要和岳父岳母谈一会话,一般是表达自己会好好照顾新娘,会和新娘幸福的生活,一直到规定的吉时以后,新郎才能去新娘的闺房里迎接新娘。然后新郎的伴郎会拿出结婚戒指,新娘和新郎完成交换戒指,之后新郎带着新娘去拜别自己的祖先。

三江侗族自治县有什么传统节日?

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节日有: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五、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六、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七、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八、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九、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你结婚铺张浪费了吗?你的婚礼有哪些与众不同的?

我朋友结婚,他也就是新郎是个钢琴教师,没什么钱,一共花了4000做婚礼带酒席,在一家餐馆的大厅,又是白天做暗场,我朋友一寻思,把四面墙连天花板地板全部铺上星空幕,一台追光,就照当间儿一架白色钢琴。婚礼开始以后,新郎白西装上来,说感谢大家参加我的婚礼,自个儿谈了一曲,然后新娘上台,拥吻,换戒指。饭吃的也很不奢华,但是具有情调,所以这东西,不费钱就费心。

在南宁一般结婚做伴郎要封给新郎新娘红包吗?在婚礼上伴郎还应该做什么?

新人要敬亲朋好友酒时~伴郎和伴娘要跟随新人一起~帮倒酒或陪着喝~如果没服务员托盘~也是需要伴郎伴娘托盘~

一句话:反正等于做他们一天随从~肯定有个大大的红包得~而且你们不用封红包~~没有视频~我是见我舅婚礼时~他们都是这样的~

如果后面再跟个帮新郎新娘收茶酒红包的人就得了~要是没有~新郎可以找伴郎或伴娘帮收~不过还是找其他人收好~这样就好分清楚了~伴娘伴郎不会太累~最好茶和酒钱与门口的利市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