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西装定制要多久-剑桥西装定制
时尚经典单品——铜扣西装
很多人对于西装的概念,始于成套西服。而对于Blazer布雷泽的了解比较少。如果说,人生中第一套西服应该贡献给深色套西装,那么在拥有了套西装之后的第二套第三套西服,一定选择Blazer。
? 不仅是普通人,就连很多“ 销售人员 ”也分不清楚布雷泽西装和普通的双排扣西服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铜扣西装的风采吧~
铜扣西装的由来
? 从英国海军发展出来的绅士单品
Blazer最初指的是一件单品西装上衣,外套。
有人认为,布雷泽搭配领结可作为礼服出席正式场合,就像军装的礼服也是正式礼服一样。这还要从Blazer布雷泽的演变发展说起。据说,布雷泽起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海军制服。1837年,为了迎接维多利亚女王的访问,英国皇家海军开拓者号舰长为士兵们设计了这种制服,采用海军蓝哔叽面料、双排扣、纽扣为黄铜材质,刻有皇家海军舰队的徽章。并以这艘军舰的名字命名。
这也就是 Blazer西服的原型。如今大多数国家的海军军官制服也是属于 Blazer款式,只是多了肩章,袖花,以及徽章等元素。
19世纪80年代英国剑桥的大学生们改良了 Blazer,它甚至成为一些运动俱乐部和学校的制服。不同的是,海军布雷泽制服是有盖的口袋,学校布雷泽都是贴袋,会在胸袋上以重磅金线绣出学校的校徽。这两种布雷泽都是饰铜扣设计,扣子上也都会浮雕出或印出军团、运动俱乐部、学校的徽章。
? 到了20世纪初始,随着大学之间的交流频繁,Blazer西服也流行到了美国,并对美国的常春藤 Lvy Style风格西服 起到了重要影响。
怎么识别最有味的布雷泽西服?
简洁的双排扣 Blazer 上衣才是最经典又时髦的选择。传统上,Blazer 都是双排6~8粒纽扣的西装上衣,而且纽扣多为黄铜,镀金等金属扣,再配上海军蓝的哔叽面料,惹眼饱满的质感非常明显。
? 而随着潮流的变化发展,Blazer 也不再限定了。各种精纺,天鹅绒等面料都是非常常见的,纽扣也不再是金属扣。这样的变化使其更往年轻简洁的风格上靠拢,给人的感觉无疑会更加轻便休闲了。
而这也造成了许多人的疑惑,到底 Blazer 跟普通双排扣西装有什么不同呢?
Blazer 属于双排扣西装的一种,但它跟其他双排扣西装最关键的区别,也是它的标志性特征,就在于纽扣和面料上。Blazer的纽扣多用金属扣和果壳扣,面料多采用颜色稍浅或者格子或条纹的各种材质的面料。
?
? 在风格上,如果你把 Blazer 看作是西装的话,不如直接把它当成一款外套。但它会比一般的运动夹克更加正式,也比普通的西装更具简便的运动感。这也为你的搭配增加了可能性,无论偏正式还是偏向运动休闲都可以。
不过这也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 Blazer 的内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衬衫 跟它最和谐。一些更为简便的T恤,特别是条纹Tee换作内搭时,都会损失了它原有味道跟质感。
虽说只有衬衫最妥帖,但你也可以花点心思下去。除了千篇一律的白衬衫之外,一些条纹款或者是牛仔衬衫,都会赋予 Blazer 与众不同的吸睛感。
当然,下半身才是你主要的“ 作妖 ”阵地。尽管现在有不少 Blazer 套装,但我在这里也不建议你穿同色,因为很可能跟别人的西装套装区分不开来。
? 最常见,也是最具休闲格调的,就是 下半身加条不同色的休闲裤,再上脚双乐福鞋,经典优雅非常适合追求品格的轻熟男。
? 白色裤子的加持,也会在这个春天为你的Look增添强烈的意式氛围。对于年轻人来说,一条简单深色的牛仔裤就非常不错,比较偏向正式点的风格,但又不会太过正经无聊。
而像下面这样的拼贴款仔裤,跟正式就不着边了。但作为来说,玩味的雅痞个性是相当足的,走在街上吸睛程度绝对不低。除了正装鞋款之外,你也可以加双靴款,拉长下身比例之余,年轻的学院风的感觉同样是你不应错过的。具有减龄作用的还有运动鞋,混搭起来也完全也另一番风味。
最后,建议型男们不要错过 Blazer+卡其色斜纹裤的组合。与上面不同,这里多的是复古格调,无论是什么颜色的 Blazer 上衣,跟卡其色的裤子搭配起来都是不易出错的安全选择。
奢侈品的文化内涵
“奢侈品”其实是一个舶来概念,指的是英文中的luxury。什么是Luxury?牛津高阶辞典如此解释
: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剑桥高阶辞典如此解释:something expensive which is pleasant to have but is not necessary;韦伯斯特辞典的解释则是:something adding to pleasure or comfort but not absolutely necessary。纵观这三本辞典,luxury的含义大致有三个重点:好的、贵的、非必需的。
虽然中文解释的“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大致也含有这三个特性,不过就表达来说,英文明显要中性许多,不算太过负面。
不过即使是英文的解释,其实也不是一个好解释。好、贵、非必需这三个都是相对概念,用来作名词解释也许还行,但要做一些严格的学术探讨,恐怕就不行了,究竟多好、多贵、多非必需才算奢侈品。也许可以借助80/20法则来界定一下,同类产品中最好的20%产品,同时对于80%的人来说是昂贵而且非必需的产品,也许我们就可以将其称之为奢侈品了。当然,80/20只是一个随便的说法,我们也可以在进一步细化,比如利用90/10再从奢侈品中划分出高级奢侈品。
在这三个概念中,最好处理的应该是非必需这个概念。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这个产品的市场容量,看看究竟有多少人口能够拥有这件产品,大致就可以判断出这件成品的非必需程度了。比如说,每个人都要喝水,100%的占有率决定了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超级必需品;与此相反,仅有非常非常少数的人拥有私人飞机,所以对于绝绝大多数人,这都是非必需品。
至于好的这个概念,就相对困难一些了。各花入各眼,所谓好坏有时候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比如某位大师的设计,你喜欢得不得了,说非常好,他极其厌恶,说非常糟,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没有定论。对于这种问题,你也许说可以通过众人评选通过大师指点来解决,但是我却喜欢更简单的做法——选取尽量客观的好坏标准来作为判断。比如说,就布料而言,200支的要好过100支的,这个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好坏比较;一块皮革,没有任何瑕疵的要好于有瑕疵的,这也是一个客观标准,如果尽量采用这些客观的东西去判断一件产品的好坏,虽然会带来缺点,比如忽略了诸如创意、艺术这些人性化的东西,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判断结果不会因人而异——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钻石,钻石的“好”就是通过一系列客观标准去度量,不存在太主观的成分。
最后是贵,贵指的自然是价钱高,这个本来是很容易判断的一个东西,但是于我看来,仅仅价格本身的高低是不够的,即使是真实的成交价而非没有交易的漫天要价。在我看来,奢侈品的贵,应该是天然的昂贵,而非人为的昂贵,或者说市场策略的昂贵。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些设计大师设计的名牌服装往往价格高昂,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师收取的设计费用。可是这是一个固定成本,高昂的设计费用并不天然导致高昂的成本——只需要大量生产,就可以将成本摊薄,事实上前年开始众多平价服装品牌与大牌设计之间的合作比如Matthew Williamson帮Debemhams,Philip Treacy帮Mark & Spencer设计服装就证明了这一点。许多名牌服装卖得贵,很重要的一点是主动缩小目标顾客,通过厚利少销的策略来实现利润。于我看来,这种得贵,并不能算上奢侈品的“贵”。奢侈品的贵不应该仅仅表现在平均成本的贵,更应该体现在边际成本的贵。比如说为什么定制西装、定制皮鞋毫无疑问都是奢侈品,就在于他们那种天然的贵。这些产品的贵除了用料以外,关键便是那些制衣、制鞋大师本身的工艺,而这种工艺是不可量产的,每一件产品的边际成本都大致接近他的平均成本(当然还有企业运营、推销的固定成本要分摊进去),这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30年代中期欧洲最流行最时尚的西服又哪几种
20年代—30年代,西服基本上大部分的形式已经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一些局部和细微的变化,由于欧洲的影响,以至于到国际,具有国际场合的服装,我们现在把它叫做国际服。
西服,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男士在各种场合的日常衣装。 西服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当时,如何系好这条带子是评价贵族男子高雅与否的标准之一,因此,许多贵族专门雇用从事此项工作的侍从。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1829年,庞塔龙
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长裤“庞塔龙”作为对贵族那紧身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最初庞塔龙的裤长只到小腿肚,后来逐渐变长,1793年长到脚面。到十九世纪前半叶,裤腿时而紧身,时而宽松,与传统的半截裤并存。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男裤完成现代造型。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特别是夜里的社交活动,男士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聚在餐厅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抽烟、喝白兰地、开玩笑,也可以在沙发上躺卧,这时那笔挺的紧包身体的燕尾服就显得不和时宜。于是,一种宽松的无尾茄克就作为休息室专用的衣服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就是“拉翁基·茄克”,约产生于1848年前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于休息或郊游、散步等休闲时穿用。十九世纪后半叶,这种茄克上升为男装中一个重要品种,当时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穿的牛津茄克、剑桥外套也都是这种造型。
1904年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四十年代的“军服”:1940年,跨肩式西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崇尚威武的军人风度,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流行军服式。自1940年前后起,男装流行Bold look,所谓“Bold”是大胆的意思,其特点是用厚而宽的垫肩大胆地夸张和强调男性那宽阔、强壮的肩部,与之相呼应,领子、驳头以及领带也都变宽,前摆下角的弧线也变得方硬。裤子宽松肥大,上裆很长。
英国田园式的流行:1982年,田园式
八十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构筑式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胸部放松量较大,驳头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从此,休闲西服日渐兴盛。
___Just for you ``
男神出没!抖森、卷福、小雀斑,英国绅士怎么穿
一直以来,英国绅士都是讲究的代表,无论老幼,穿衣都是超有品味、注重细节和场合。
毕竟,整个国家的传统和氛围摆在那里,去教堂、婚礼、等许多场合,都有着成文或不成文的着装要求。
以前有温莎公爵,现在有卷福、小雀斑、抖森。
镜头中,各位英伦男神更是将会穿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儒雅风流。
1、抖森(Tom Hiddleston)
作为当下的一线明星,抖森在《复仇者联盟》里的表演,让洛基几乎抢了雷神的风头。
作为剑桥大学的高材生,抖森被誉为演艺圈内最具贵族气质的人,在穿着和举止上,他走的基本都是英国贵族的典型路径,相对讲究、保守。
但无论是休闲装还是西服,他总是能巧妙地找到展示自己个性的方式,即使低调,却依然引人注目。
2、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
喜欢英剧《神探夏洛克》的朋友们,对于卷福应该也非常熟悉。作为实力派,从探长到霍金、梵高、图灵,厉害的卷福演谁像谁。
卷福的长相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帅,用他也曾自嘲因为脑袋的尺寸和形状,被人吐槽说像《冰川时代》里的树懒Sid。
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整体造型上的随和、优雅。尤其是在红毯上,他的造型,稳妥得体,还常常与太太的礼服来个呼应,从不出错。
3、小雀斑(Eddie Redmayne)
这位高智商的英伦学霸,在**《悲惨世界》、《万物理论》、《木星上行》都有不俗表现,在《丹麦女孩》中,他的出色表演更是差点让小李子的小金人易手。
不过,他的官方身份是“演员+模特”。早在2008年,他就为巴巴里拍摄广告。
作为公认“最会穿衣的男演员”,相对于以上两位,小雀斑着装的风格更前卫,从最时髦的西装到休闲的便装,他总是能展现出完美无缺的卓越品味。
二、穿搭要点
三位帅得并不过份的男神,为什么在各种场合都能让人感受他们浓浓的绅士气息?
当然是因为会穿!
盘点了他们的造型,秧秧为大家总结了以下几个共通点。
1、板型上利落
在英国绅士的穿搭中,我们看不见oversize。
利落修身的版型裁剪,在西装、大衣、西裤中都是如此。
贴身裁剪+收紧裤腿+稍稍缩短的西装上衣长度 ,让男神们在穿上西装后,上下身比例更好、更挺拔。
合体的西装,是每位英国绅士衣橱里的必备单品。
对比一下,即使抖森有114cm的大长腿和迷人的眼神,但在换上休闲装之后,气场也减弱了不少。
合身的肩线和修身的剪裁是西装、西裤是否能为你加分的关键,所以, 如果不是度身定制,那么,找个好裁缝来为你度身修改也是很必要的。
2、颜色上和谐
绅士们很注意全身着装颜色的和谐感,通常,不会选择颜色太跳跃的单品。
冬天,绅士们多选择深色系服装, 比如黑色、棕色、橄榄色、深蓝色。
在搭配时,常常以同色系为主,有时,会在同色系中加入一个低调的基础色,或者用白衬衫的领子来局部提亮,打破沉闷。
或者,会把某件单品颜色换成经典的格纹或者条纹样式,来点小改变。
夏天时,绅士们会更倾向于白色、奶油色、浅蓝色等较清新的颜色。
譬如用深浅不一的蓝色和牛仔色、浅卡其色搭配,再用鞋子做一个顺色。
小雀斑算是几位绅士中,颜色使用最大胆的一个,但他在穿着彩色西装时,也会遵循顺色原则。
譬如内外顺色、上下顺色或是鞋与外套顺色,或者干脆和身边人的衣服花色做呼应。
3、层次上丰富
英国绅士的穿搭,简约而不简单。
这一点在秋冬装中更为明显。
在出席正式场合时,他们倾向于选择的就是最不容易出错的经典搭配,西装+马甲+白色衬衫+深色皮鞋。
为了不让着装过于正式保守,他们常选择休闲的一粒扣款式,内搭西装马甲,让视觉上更立体。
气温更低时,绅士们也会把马甲换成毛衣。
下雨的时候,在西装外披上风衣,挡风挡雨又潇洒,十足的老**范儿。
更冷的时候,在西装外直接加上大衣,保暖又有气场。即使进入室内,脱掉大衣后,也不影响整体形象的精致。
即使是在春天,老牌绅士们很花心思在着装的层次感上。
作为资深绅士,《王牌特工》中的科林叔穿白衬衫时,也不忘记加上两个背带,让白衬衣看起来干净而不寡淡。
4、细节上讲究
所谓“魔鬼都在细节中”。
作为正统的英伦绅士,尤其是在与西装互相搭配的小件配饰,都非常忽视。
譬如袖扣,他们通常会精心挑选,用刻有姓名字母的定制款或其他特别的设计款,来替换掉原有的普通袖扣。
譬如手表,除了运动时,极少看到他们佩戴电子手表,通常,他们会选择金属或皮质表带,配上干净大气的表盘。
当然,想要更与众不同,选择简单又有辨识度的编织带大表盘,即使只是一身黑西装,你也可以和最潮大叔Nick Wooster一样有型。
在细节上的用心,譬如手表、戒子的选择,会让你即使是在朋友圈洒狗粮、晒随手拍的风景,看起来都特别有格调。
利落精致的单品、低调沉稳的气质、干净合体的着装,让英国男神们形成了独有的绅士风。
所以,不要说“关键看脸”,也许你的脸并没有卷福长;也不要说“关键看气质”,没有西装的抖森,看起来和跑步机上的你一样平常。
想要学好英伦风、气场爆棚,先从他们的高分着装中吸取最精华之处。
毕竟,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End
先后就读于剑桥和哈佛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英国-剑桥篇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是世界上都很有名的,刚一接触,会觉得他们彬彬有礼,言谈举止都非常有风度,很有贵族范,膜拜之情油然而生。但接触久了,就会发现这种彬彬有礼的背后,多少隐藏着一些傲慢和保守。他们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礼仪和态度,很难做深入坦诚的交流,即使你在英国呆很长的时间,也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在英国,不同文化背景来的人们会更喜欢呆在自己国家的那个小圈子里面,文化之间的交融并不密切。英国本土的学生,周末就凑到酒吧喝酒狂欢;俄罗斯的同学们会每个周末到东正教堂做礼拜;中国的学生则会每个周末聚餐打牌;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我在英国呆了很长时间,几乎没有交到什么外国的好朋友,天天凑在一起的还是那几个中国同学。
刚开始,我还以为英国人和美国人是一伙的,因为他们都说英语。后来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去苏格兰旅游的时候,遇到一个到英国来旅游的美国小伙子,我们请他一块吃我们做的饭。他很开心,就跟我们聊起来。谈到英国人,他说:“Ours are OK, but our people are quitedifferent。”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总是一个鼻孔出气,但英国人和美国人其实互相瞧不上。英国人认为美国人缺乏教养、庸俗堕落,美国人则认为英国人高傲保守,冷漠刻板。
等我到了美国,立刻感觉到这种巨大的差异。美国佬是很大大咧咧的,说话的时候动作很夸张,对人总是充满热情。因为没有那么多规矩和礼貌,沟通起 来反而更容易。感恩节的时候,我们的教务秘书——一个西点军校的毕业生、退役军官,把各个国家的同学们邀请到他家里聚餐——这种在英国几乎不可能发生。他的家非常大,就像宫殿一样,客厅可以容纳50人同时进餐。我们吃的很开心,在席间致辞的时候,他就说:欢迎你们来到美国,请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做外国人。这里没有外国人。我的爷爷是德国人,我是德国人的后裔;某某教授是爱尔兰人的后裔;某某教授是日本人,我们的主任是葡萄和英国的混血……所以其实大家都一样,往上追溯几代人都是从国外过来的。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国家,只要你喜欢这里、愿意住在这里,你就是美国人,也可以同时是其它任何国家的人。
这番话让我觉得非常感动。这是一个大国和她的人民才能有的气度。在英国,这种话几乎不可能听得到——那是一个有着保守的宗教信仰和悠久的历史传承的国家,即使是社交宴会,也一切都得按照古老的传统来。在剑桥,也时常会有各国同学都参加的大聚餐,叫做FormalHall,翻译成中文应该叫正式晚宴。参与者必须穿正装,在一些比较开放的学院,西装革履可以勉强过关,但在一些历史悠久的保守的学院,比如牛顿所在的三一学院,西服也不行,正式的服装是Gown,就是黑色的学袍——哈利波特**里面穿的那种。吃饭之前所有人起立做祷告,由学院院长用拉丁文说:“感谢主赐予我们食物,阿门!”所有人跟着念:“阿门!”然后坐下吃饭。饭菜永远是三道菜:首先是面包和开胃酒水,然后是土豆和牛排,最后是甜点,挨着顺序上,吃完一道换下一道。晚宴的桌子是一排一排的,不是圆桌,而且吃饭的时候不允许走动,所以你只能和对面以及左右的人聊天,碰到谁是谁,看见隔着两个位置的地方坐着美女,也是没办法过去搭讪的。 我刚开始还觉得挺好玩,跑到不同的学院去吃FormalHall,吃了几次就觉得这种规矩太多的聚餐比较无聊,就懒得去了。
在周末,传统的英国人会严守基督教关于礼拜日休息的规定,除了出售旅游用品的小店以外(因为他们只有在周末才有好生意),整个剑桥的银行、超市、集市等等通通关门闭户,想要在星期天买些日常生活物资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最神奇的是圣诞节,根据我在国内的经验,这么重要的节日,肯定街上有很多人, 有很多好玩的节目……已经跟中国的同学商量好到了晚上出去逛街。谁知道一出门,连个鬼影子都没有,冷清的出了奇。原来平安夜英国人都是在家守着不出门的,唯一有人的地方就是教堂,一个个安静肃穆的坐着,连声咳嗽都没有,听上面的人用古典的拉丁文朗读《圣经》。那种严肃的气氛,我从来没在其它地方见过。我跟我的同学,又听不懂拉丁文,坐着又不敢走动,憋了两个小时可算完事了,这才溜之大吉。
相比之下,美国不管是周末、重要节日,街上都人满为患。哈佛的周末聚餐和FormalHall比起来要自由散漫的多。就在肯尼迪学院中间的那个 大草坪的石头桌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有牛肉、土豆、水果、米饭……自己端着一次性餐具去取,然后随意坐在凳子上或者草地上三五成群的聊天,享受周末的阳 光……如果赶上盛大的节日,比如一年一度的查尔斯河皮划艇大赛(HeadtoCharles),那就是沿着查尔斯河的两岸排上各种食物,连绵有好几百米, 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可以一边观看皮划艇比赛一边各种吃。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人与人的交流、文化和文化的交融,就会变得容易了许多。
另外一个更具体的对比是,美国的超市食物种类繁多,很容易买到适合中国人胃口的食品,如果到华人超市,不仅国内的食品全都买得到,而且还比美国超市便宜;美国的中餐馆也很多,价格也很公道。反之,英国一般的超市则很少能买到中国食品,专门的中国超市价格又很高,中餐馆数量比较少价格也高。这还是 跟美国文化比较宽容有关系:美国佬是只要好吃的东西基本啥都吃,并不拒绝中国食品;而英国人比较保守,所以英国的中国食品主要还是依靠华人这个群体来消费,因此卖这些东西的地方很少,平摊下来各种进货成本就会比较高。——总之,在生活上,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更接近:比较喜欢享受世俗的生活,吃吃喝喝,没那么多规矩。因此如果一个典型的英国人、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和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在一起,如果他们在语言上没有太多沟通的障碍,大部分情况下,你会发现那个美国人会和中国人比较谈得来。正因为如此,对中国的 留学生来说,融入美国社会要远比融入英国社会容易得多。
美国-哈佛篇
看起来,我说了英国不少坏话,而把美国的留学生活描写的无比美好。其实,如果有人问我,更喜欢更怀念在哪里的学习和生活。我的回答会非常肯定:剑桥,英国的剑桥。
保守和刻板,也有它的好处。文化和历史,能够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沉淀。我到剑桥的时候,正好赶上剑桥建校800周年校庆,时间长得有点让人眩晕。几百年前的街道和建筑,保存的非常好,基本上没有怎么变。三一学院、国王学院、皇后学院……这些成立数百年的学院,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美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第一眼看到它们的时候,被彻底的震撼了。它们不是被当成文物古迹保存起来供人参观,而是一直在使用,是学生们的宿舍、 教室、食堂,老师们的住所、办公室。里面有现代化的供水供电设施,教授的是最前沿的科学,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还是和几百年前没有太多差异。想到自己将要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和学习,简直快要陶醉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只有在这种地方才能写得出来。
由于宗教传统深厚、规矩很多,社交活动不像美国那么热闹和诱人,这里就多了一分安静和沉稳。因此,这里才是最适合一个人安静的读书、学习、思考的地方。每个学院,最高大巍峨的建筑,必定是教堂,以凸显人类的渺小和上帝的伟大。那些数百年始终不曾改变的建筑和传统时刻在提醒着人们:你只是这世界匆匆来去的过客。达尔文、牛顿、克伦威尔、凯恩斯、丘吉尔……这些人都到这里来过,看过同样的风景,走过一样的街道。再自命不凡的人物到了这里,都会心生敬畏,懂得谦卑。带着这种心态去读书学习,显然会比带着狂傲之心去学习能够获得更多的进益。
在剑桥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大部分也会比较关注一些永恒的、抽象的主题,诸如宗教神学之类的,即使是政治学经济学这种比较贴近社会生活的讲座,其内容也会偏向抽象的哲学思考或者数学模型之类,总之就是让正常人绝对听不懂那种,跟现实社会、现实生活隔着那么一段距离。反之,在哈佛,各种讲座就是什么热门讲什么,诸如中东战乱、中国崛起、朝鲜局势、美国大选、金融危机……搞得很热闹。即便是大牌教授举办讲座,一般也会照顾听众的口味,争取讲的通俗易懂,间或的再穿插两个笑话,博得个满堂喝彩。
英国(其实也包括整个欧洲),它的大学普遍有一种古典的学术氛围,比较强调一个人独自从事长时间的抽象理论研究。而美国则比较注意学以致用,关心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很多人都知道,剑桥大学是世界上出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学校。哈佛和哈佛旁边那所与它几乎齐名的麻省理工(MIT)——它们在美国的 地位大体相当于中国的北大和清华—— 加起来都没有剑桥多。我去剑桥的时候,正好三一学院又有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由于剑桥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人得诺贝尔奖,所以大家都见怪不怪了,只是在学校的主页上登了一则简短的新闻。得奖的人的头衔是Dr.,也就是某某博士。这个头衔本身就很能说明剑桥的特点——保守、传统。
因为欧洲古典的大学制度,一个专业只设一个教授职位,只要这个教授不退休或者去世,本专业的其他人再厉害也当不上教授。所以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仁兄,虽然成就巨大,但是头衔就是某某博士,而不是某某教授。有人认为,这种保守的做法导致了很多优秀人才被美国大学挖走了。因为你在英国水平再高,可能还是个讲师,万一占着教授位置的那位前辈注意锻炼身体、长命百岁,你这辈子再努力可能都没啥希望取而代之。而如果到了美国,立马就可以成为教授。我在剑桥的导师,虽然是博导,但头衔还是Dr.。她在国内的同行曾经想邀请她到中国某重点大学来讲课,材料报到学校有关部门,申请通不过:学校规定只有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才能被邀请,她只是讲师,不符合要求,如果要来只能路费和食宿自理——按照这个规定,前面那位诺奖得主要想到中国来讲课也只能自掏腰包了。
这种制度看起来确实比较古板,有些落伍。但是,反过来看,在这种制度下,教授就只是一个荣誉性的职位(有些系则由教授兼任系主任,因此也还是行政职位),不是一个学术评价的标准。大学里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就不用天天打破头了的去琢磨怎么评职称。各种职称的考核标准,看起来都很重要很合理,就像我们学生考试一样,可以起到督促老师们努力研究的效果。但是,真正重要的科学发现,可能需要耗尽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如果每年都围绕着那几个考核指标团团转, 一个人可能就很难做长远的打算,他的很多研究就难免急功近利。像英国的这种模式,一个人可以完全出于对某个领域的热情,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其中,三年五年没有任何成果都不必担心,最后可能研究的更深入,更能做出伟大的研究成果。这种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如果一个人缺乏雄心壮志,只想混口饭吃,那么由于缺乏硬性的考核标准,他就会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体现到学生的培养上,英国比美国也比较宽松。英国大学的博士研究基本没有很硬的指标,主要是学生自己和导师商量着办,最后提交一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了。 英国的博士学位一般是三年,硕士只有一年,而且优秀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博士无须拥有硕士学位。这就产生一种情况,国内一些优秀的本科生,直接申请到英国读博士。三年以后,他的同学们还刚刚国内硕士毕业,他就已经是英国名校的博士了。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当然具体质量如何并不好说,有可能水平很高,也有可能名不副实。英国教育的核心理念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相反,美国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就非常严格,他们比较相信制度,不太相信个人的兴趣爱好雄心耐性之类的主观品质。博士一般要五年才能毕业。前两年需要系统的学习本专业的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然后要阅读本专业指定的数百本专业书籍,参加博士论文申请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考试通过了,才能开始撰 写博士论文。在考试通过之前,你的身份就是“PhDstudent”,考试通过以后,才能被称为“PhDCandidate”。很多难以通过考试,或者博士论文水平创新不足的,一个博士学位读个七八年是常有的事。读博士读一半读不下去了,看不到毕业前景,半路弃学去找工作的,在美国也是一大把。至于硕士的培养,美国一般是两年,也比英国要严格一些。
因此,我喜欢剑桥胜于哈佛,原因是非常个人化的:我在生活上不太讲究,虽然不喜欢清规戒律,但也并不害怕在英国过清心寡欲的生活。而在学习上比较讨厌太多的考核标准,喜欢自己一个人专研思考。然后,喜欢安静,独自一人在古老的、静谧的校园中漫步沉思,享受那种逃离俗世的纯粹做学问的感觉,思考一些乱七八 糟的跟现实没有那么密切联系、没有那么多功利色彩的东西。要做这样的事情,全世界没有比剑桥更好的地方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